close

秦朝(前248~前206)

前二四六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二三八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並著手進行統一六國之策略。

前二三零年,秦派內史騰領兵攻韓,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前二二九年,秦派將軍王翦領兵攻趙,前二二八年秦軍進入邯鄲,趙王遷獻出地圖投降,趙國遂亡。前 二二五年,秦派王賁領兵攻魏,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前二二三年,秦派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楚王負芻被俘,楚亡。早在前二二七年 時,燕太子曾派荊軻前往刺殺秦王,未成,秦乘機於前二二六年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到到遼東,至前二二二年,秦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前二二一年(秦王 政二十六年),秦派王賁領兵由北向南攻齊,俘虜齊王建,齊亡。至此,秦終於全部併吞了六國,完成了一統全國之大業。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中國歷 史上諸侯割據紛爭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代終告結束。


為了加強全國之大一統,使秦帝國長治久安、萬世不移,嬴政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始皇的一系列政策與措 施,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不過其事業係在殘酷壓榨民眾的條件下,於短短的十來年內集中完成的,故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 之特點。在始皇當政的十二年間,其為政之苛暴業已顯露無遺。

正史

一幕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史在給後人留下了無限追憶後,也終於謝幕了。中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周王朝亦隨之湮沒於時間隧道中。

公元前221年,秦國徹底消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意思是要秦王朝的統治持續萬年。秦始皇建立新王朝 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鞏固其政權;其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也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的一個國家。歐洲人至今稱中國為China,據說就是由“秦”演變來的。

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此起彼伏的起義波濤中崩潰了。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對秦亡的看法:“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信哉斯言!

秦始皇統一中國

秦始皇帝,是秦國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作為人質抵押在趙國,娶呂不韋的妾,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鄲出生的。出生後,起名叫政,姓趙。

在他十三歲那年,莊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這時候,秦國的疆域已吞並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佔據了楚國的郢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 東,佔據了河東、太原和上黨郡;往東到滎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號是文信侯。他招攬賓客遊士,想借此吞並天 下。李斯為捨人。蒙驁、麃公等為將軍。秦王年紀小,又剛剛登上王位,所以把國事委託給大臣們。

始皇元年(前246)開始,秦國繼續他的對 外征伐戰,先後與韓國、魏國、趙國、衛國、楚國交戰,並相繼攻佔了這些國家的部分城池。公元前239年,秦王政的弟弟君成率領軍隊攻打趙國時,在屯留造 反,結果他手下的軍官都被殺死,那裏的百姓也被遷往臨洮。前來討伐成的將軍壁死了,後來屯留士兵蒲又造反,結果戰死,死後遭到鞭戮屍體的酷刑。當年,出現 了黃河裏的魚大批湧上岸的反常現象。

公元前238年,秦王舉行表示已經成年的加冠禮,正竹政。這時長信侯嫪毐盜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璽, 發動京城部隊和侍衛、官騎、戎狄族首領、家臣,企圖發動叛亂。始皇得知後,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擊嫪毐。在咸陽作戰中,殺死了數百人。嫪毐等人戰 敗逃走。始皇當即通令全國:如誰活捉到嫪毐,賜給賞錢一百萬;殺掉他,賜給賞錢五十萬。後嫪毐等人全部被抓獲。嫪毐被處以五馬分屍的車裂之刑,其家族被 滅。他的家臣和其他隨從也被處以不同的刑罰。這反映了當時秦國刑罰的嚴苛。《史記》記載,這一年彗星出現在西方,不久又出現在北方,從北斗往南接連出現了 八十天。

公元前237年,相國呂不韋因受嫪毐牽連而被罷官。秦國開始大規模的驅逐在秦國做官的別國人。李斯上書勸說,秦王才廢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機勸說秦王,建議首先攻取韓國,以此來恐嚇其它國家,於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韓國。韓王為此而擔憂,就跟韓非謀劃削弱秦國。

大 樑人尉繚來到秦國,勸說秦王道:“憑著秦國這樣強大,諸侯就像郡縣的首腦,我只擔心山東各國合縱,聯合起來進行出其不意的襲擊,這就是從前智伯、夫差、泯 王所以滅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財物,給各國權貴大臣送禮,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計劃,這樣只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就可以完全消滅了。”

秦王聽從了他的計謀,會見尉繚時以平等的禮節相待,衣服飲食也與尉繚一樣。尉繚是如此描述嬴政的:“秦王這個人,高鼻樑,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 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的吃人。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願得以實現, 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於是他決定逃走,但被秦王發覺而被勸止,並讓他當上了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李斯執掌國政。

公元前236年到前230年,秦軍先後攻打鄴邑、趙國平陽邑、狼孟,並於公元前230年,滅掉韓國,把那個地方設置為穎川郡。公元前229年,秦又大舉興兵 攻趙,攻佔了井陘,包圍了邯鄲城。公元前228年,趙王被俘獲。秦王嬴政來到邯鄲,找到當初與其生在趙國時的母家有仇的那些人,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公子 嘉率領他的宗族幾百人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向東與燕國的軍隊會合,駐紮在上谷郡。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擔心秦國軍隊打到燕國來,派荊軻 去刺殺秦王。刺殺沒有成功,秦王處荊軻肢解之刑以示眾,然後就派遣大將去攻打燕國。燕國、代國發兵迎擊秦軍,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了燕軍。公元前226,秦 王增派援兵,終於打敗燕太子的軍隊,攻佔了燕國的薊城,拿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級。燕王向東收取了遼東郡的地盤,在那裏稱王。

公元前225,秦 軍攻打魏國,取得了魏國的全部土地。公元前224年,秦王再派兵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秦王巡游來到郢都和陳縣。楚將項燕擁立昌平君做了楚王,在淮河以南 反秦。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去攻打楚國,打敗楚軍,昌平君死,項燕於是也就自殺了。公元前222年,秦國大規模舉兵,攻打燕國的遼東郡,俘獲燕王姬 喜。回來時又進攻代國,俘虜了代王趙嘉。然後又平定了楚國的長江以南一帶,降服了越族的首領,設置了會稽郡。五月,秦國為慶祝滅掉五國而下令特許天下聚 飲。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和他的相國後勝派軍隊防守齊國西部邊境,斷絕和秦國的來往。秦王派將軍王賁經由燕國往南進攻齊國,俘獲了齊王田建。至此,秦國統一了六國。

統一中國後採取的措施

*修改帝號---“始皇”的由來

秦國統一天下後,秦王嬴政命令丞相、御史“商議帝號”,以“顯揚其功業,傳給後代”。”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 有泰皇,泰皇最尊貴。’所以請王稱為‘泰皇’。發布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嬴政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 採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其它就按你們議論的辦。”於是下令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又下令說:“我聽說上古有號而沒有謚,中古有號,死後根據生 前品行事蹟給個謚號。這樣做,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了,非常沒有意義,我不取這種做法。從今以後,廢除謚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後代就從我這兒開 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

*修改曆法、服色

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始循環的 原理進行推求,認為周朝佔有火德的屬性,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須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過的水德。現在是水德開始之年,為順天意,要更改一年的開始。群臣朝見 拜賀都在十月初一這一天。衣服、符節和旗幟的裝飾,都崇尚黑色。因為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號陰爻叫做“六”,就把數目以十為終極改成以六為終 極,所以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匹馬。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此來表示水德的開始。一切事情都依法律決 定,剛毅嚴厲,刻薄而不講仁愛、恩惠、和善、情義,認為這樣才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於是把法令搞得極為嚴酷,犯了法很久都不能得到寬赦。

*設立三公九卿制度

秦始皇在自己之下設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間相互制約,便於皇帝集權於一身。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 儀;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僕,管理宮廷車馬;衛尉,掌管皇宮保衛;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 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宗正,管理皇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以供皇室需要。

秦始皇設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對以後歷代政治制度都產生了影響。

*設三十六郡

有人進言,請秦始皇封立各位皇子為王,一些大臣認為這樣做有利。但廷尉李斯提出反對意見,認為,當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是他們的後代 卻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所以設置諸侯沒有好處。始皇深以為然。於是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都設置 守、尉、監。改稱人民為“黔首”。

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郡守之下,設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又設監御史,負 責監察。各郡每年必須定期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租稅收入、戶口統計和治安情況。一郡之內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足萬戶的設縣長,管理全縣人民。縣 令、縣長之下設縣尉,管全縣軍事,設縣丞,助理縣令、縣長,並負責司法裁判。一縣之內分為若干鄉,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負責徵收租稅和征發徭役;遊徼 負責地方治安。鄉之下有亭、裏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

*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熔化之後鑄成大鐘以及十二個銅人,每個重達十二萬斤,放置在宮廷裏。

此 外,還統一了法令、貨幣和度量衡標準。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特別是價值不等,換算困難。 秦滅六國後,實行統一貨幣措施:貨幣分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這就結束了過去貨幣不統一的混亂狀態,便利 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

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秦統一後,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國,並專門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 詔書,把它銘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發到全國,作為標準器具。現存咸陽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補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同時,還繼 續執行度量衡定期檢查制度,每年二月對全國度量衡器進行鑑定,以保證計量器具的準確和統一。

秦統一之後,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通用於公文法令。後來程邈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為簡便的新書體──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範圍推廣。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證明秦朝的官方文書已經使用隸書。

*修築馳道 

秦統一後,立即下令拆毀以往各國修築的關塞、堡壘等障礙物。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於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主要 幹線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燕齊,一條向南直達吳楚。這些馳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延伸的 直道,經雲陽、上郡直達九原,全長1800余裏,這條“直道”的遺跡現在尚可辨識。 另外,還在今雲貴地區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了攀越五嶺的“新道”。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 聯繫在一起了。同時,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保證車輛暢通無阻。

秦始皇的作為

*巡行刻石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視隴西、北地,穿過雞頭山,路經回中。於是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宮。不久,又把信宮改名叫極廟,以象徵處於天極的北極星。又從極廟開通 道路直達酈山,修建了甘泉前殿。還修造了兩旁築牆的甬道,從咸陽一直連接到驪山。這一年,開始修築供皇帝巡行用的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

公元前219年,始皇到東方去巡視郡縣,登上鄒縣嶧(譯)山。在山上立了石碑,又跟魯地儒生們商議,想刻石以頌揚秦之德業,商議在泰山祭天、在樑父山祭地和遙 祭名山大川的事情。於是登上泰山,樹立石碑,築起土壇,舉行祭天盛典。下山時,突然風雨大作,始皇歇息在一顆樹下,因此賜封那顆樹為“五大夫”,接著在樑 父山舉行祭地典禮,在石碑上鐫刻碑文。碑文是:“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

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 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 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意思是:皇帝登基即位,創立昌明法度,臣下端正謹慎。就在二十六年(前222),天下歸於一統,四方無不歸順。親自巡視遠方,登臨這座泰山,東方一覽極 盡。隨臣思念偉績,推溯事業本源,敬讚功德無限。

治世之道實施,諸種產業得宜,一切法則大振,大義清明美善,傳於後代子孫,永世承繼不變。 皇帝聖明通達,既已平定天下,毫不懈怠國政。每日早起晚睡,建設長遠利益,專心教化興盛。訓民皆以常道,遠近通達平治,聖意人人尊奉。貴賤清楚分明,男女 依禮有別,供職個個虔敬。光明通照內外,處處清淨安泰,後世永續德政。教化所及無窮,定要遵從遺詔,重大告誡永世遵奉。)

於是始皇又沿著渤 海岸往東走,途經黃縣,攀上成山的頂峰,又登上之罘山,樹立石碑歌頌秦之功德,然後離去。他又往南走登上了琅邪山,十分高興,並在那裏停留了三個月。後來 遷來三萬戶百姓到琅邪山下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始皇下令修築琅邪台,立石刻字,歌頌秦之功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到滿意的心情。碑文大意是 說:“二十八年(前219),皇帝剛剛登基。端正一切法度,整治萬物綱紀。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皇帝聖智仁義,宣明各種道理。親臨東土安撫,慰勞 視察兵士。

大事業已完畢,巡行濱海之地。皇帝偉大功績,操勞根本大事。實行重農抑商,為使百姓富裕。普天之下同心,順從皇帝意志。統一器物 度量,統一書寫文字。日月照耀之處,車船所到之地,無不遵奉王命,人人得志滿意。順應四時行事,自有大秦皇帝。整頓惡劣習俗,跋山涉水千裏。伶惜黎民百 姓,日夜不肯歇息。除疑惑定法律,無人不守法紀。地方長官分職,各級官署 治理,舉措必求得當,無不公平整齊。

皇帝如此聖明,親自視察四 方。無論尊卑貴賤,不越等級規章。奸邪一律不容,務求忠貞賢良。事情不分大小,竭力不倦爭強。無論遠處近處,只求嚴肅端莊。正直敦厚忠誠,事業才能久長。 皇帝大恩大德,四方均得安撫。誅除禍亂災害。為國謀利造福。勞役不誤農時,百業繁榮富足。黎民安居樂業,不再用兵動武。六親終得相保,盜寇從此盡除。歡欣 接受教化,法規都能記住。天地四方之內,盡是皇帝之土。西邊越過沙漠,南邊到達北戶。東邊到達東海,北邊越過大夏。人跡所到之處,無不稱臣歸服。功高蓋過 五帝,恩澤遍及馬牛。無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寧和睦。

秦王兼有天下,建立名號稱做皇帝,親臨東土安撫百姓,到達琅邪。列侯武成侯王離、列侯通 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隨從著在海上一起議論皇帝的功 德。都說:‘古代的帝王,土地不超過千裏,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見與否各異。互相攻伐侵犯,暴亂殘殺不止,還要刻金鏤石,立碑誇耀自己。古代五帝三王,知 識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借助鬼神之威,欺凌壓迫遠方,其實不稱其名,所以不能久長。他們還未死,諸侯業已背叛,法令名存實亡。當今皇帝統一海內,全國 設立郡縣,天下安定太平。顯明祖先宗廟,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號大成。群臣齊頌皇帝,功德刻於金石,樹作典範永恆。’”

刻石事情完畢,始皇 返回京城,路經彭城,齋戒祈禱,想要從泗水中打撈出那只落水的周鼎。派了一千人潛入水底尋找,沒有找到。於是向西南渡過淮河,前往衡山、南郡。乘船順江而 下,來到湘山祠。遇上了大風,幾乎不能渡河。皇上問博士說:“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裏。”始皇非常生氣,就 派了三千服刑役的罪犯,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所以使山變成了赭紅色。皇上從南郡經由武關回到京城。

公元前218年,始皇到東方去巡遊。到達陽武縣博浪沙時,遭到張良和一名力士的行刺,刺客誤中副車,始皇受了驚嚇,捉拿刺客沒有捉到,就命令全國大規模搜捕了十天。他登上之罘山和東觀,分別刻石立碑,歌頌自己的功績。不久,始皇前往琅邪,後經由上黨返回京城咸陽。

*南取陸樑地、北擊匈奴和修築長城

匈奴族是居住在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長期以來活動於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之間,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它 經常深入中原,進行襲擾和掠奪。秦統一後,匈奴族對秦的威脅仍然很大。

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秦始皇於公元前218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河套(即所謂“河南地”)征伐。公元前215年,收復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這個 地區設置了44個縣,重設九原郡。公元前213年,秦朝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碣石的萬裏長城。這條 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秦始皇還於公元前211年遷三萬多戶居民到北河、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 旗以北),墾田生產,開拓邊疆。

公元前214年,始皇下令征發那些曾經逃亡的犯人,典押給富人做奴隸、主家又給其娶了妻子的人,以及商販,去奪取南部的陸樑地區,並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貶謫的人派去防守。又派將軍蒙恬渡過黃河去奪取高闕、陽山、北假一帶的地方,築起堡壘以驅逐戎狄。

經過對匈奴、越族的戰爭後,秦的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咸陽宮大辯論以及焚書坑儒

秦始皇在咸陽宮擺設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並頌祝壽辭。博士齊人淳於越認為,凡事應師法古人才能長久。而丞相李斯則反對取法夏、商、周三代,認為“從前諸 侯並起紛爭,才大量招攬遊說之士。現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應該致力於農工生產,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他請求始皇下令禁止私人 辦學,並“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毀。

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裏去 一起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 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所不取締的,是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秦始皇 於是下詔焚毀各類典籍。

焚書的第二年,有兩個方士盧生和侯生,平日很得秦始皇的信任。他們背後議論指責秦始皇,說他凶殘好殺。一天晚上,這 兩人棄官逃跑了。秦始皇知道了這件事情後,非常生氣,便把咸陽幾百名書生都抓起來拷打、盤問。這些書生剛開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個個皮開肉綻時,被迫 屈打成招。秦始皇命令把這些書生全部處死。公子扶蘇替他們求情,反而被秦始皇大罵了一頓。監斬官看到秦始皇怒氣衝天,就把這些書生全部趕到一個深坑中,用 石頭把坑填滿,將這些書生活活坑埋了,總計有四百六十多人。

坑殺了咸陽的四百六十多個書生後,秦始皇暗想著要把天下的書生全部殺掉,斬草除 根,不留遺患,但又怕書生逃跑,秦始皇就想了個計策。他命令地方官員,訪求各地的有名的書生,送到京城以待錄用。不過幾個月,各地方就送來了七百多個想當 官的書生。秦始皇命這七百多人都為郎官,這些書生非常高興。

這年冬天,有人報驪山的馬谷中碩果累累。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讓這七百多 書生去馬谷看一看。這七百多書生到了馬谷一看,果然有幾個瓜果,新鮮得很。大家正在議論時,就聽一聲爆響,隨後石頭像雨點一樣從谷上落了下來,瞬間,這七 百多書生就被砸死在馬谷。而所謂的瓜果,是因為馬谷地下有溫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內種瓜果,後來還真的結了果實。這些書生就這樣全部 屈死在馬谷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

*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

公元前212年,始皇下令修築道路,經由九 原一直修到雲陽,挖掉山峰填平河谷。這時始皇認為咸陽人口多,先王的宮廷窄小,他聽說西周文王和武王建的豐、鎬兩城之間,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於是就在渭 水南上林苑內修建朝宮。先在阿房建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宮中可以容納一萬人,下面可以樹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橋可供馳走,從宮殿之下 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頂峰修建門闕作為標誌。又修造天橋,從阿房跨過渭水,與咸陽連接起來,以象徵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因為是在阿 房修築此宮,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阿房宮。

同時,始皇又繼續在驪山為自己建造陵墓。陵墓鑿地三重泉水那麼深,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放進 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又命令工匠製造由機關操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並用水銀做 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像,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很久都不會熄滅。受過宮刑、徒刑的七十多萬人,分別 被派去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

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的山石是從從北山開採的,木料是從從蜀地、荊地運來的。這兩個巨大的工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 財力。據記載,僅修驪山陵就動用刑徒及奴隸70萬人,再加上防備匈奴的30萬人,戍守五嶺的50萬人,如果再算上修馳道、搞運輸的人,全國服役的人,估計 不下200萬。而當時全國不過有2000萬人口。人們生活在無窮盡的勞役中。而且,秦的刑罰十分嚴苛,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鄰裏連坐。從湖北出 土的秦簡中還可以看出,秦的刑法名稱就有貲、笞、遷(流放)、耐(剃去須鬢)、髡(剃去頭髮)、黥(在面上刺字)、劓(割鼻子)、鋈(斷足)、斬左趾(砍 左腳)、宮或腐(男子閹割,女子幽閉)、戮、磔(分裂肢體)、棄市,等等。《秦律》中有不少條文是針對“隸臣”的。不過,到秦亡時,阿房宮沒有建完,並最 終毀於戰火中。而驪山墓則最終完成,成為世界一大奇跡。

*派人入海求仙

曾有齊地人徐市等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裏。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於是就派徐市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沒有結果。

方士盧生勸說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麼東西傷害了它們。我們心想,皇帝要經常秘密出行以便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 真人才會來到。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神仙。真人是入水不會沾濕,入火不會燒傷的,能夠乘駕雲氣遨遊,壽命和天地共久長。

現在皇上治理天下,還沒能做到清靜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於是始皇說:“我羨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 人’,不再稱‘朕’了。”於是令咸陽四旁二百裏內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裏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 得移動。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說出去,就判死罪。

有一次皇帝幸臨樑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的隨從車馬眾多,很不贊成。宦官近臣裏有人把這件 事告訴了丞相,丞相以後就減少了車馬數目,始皇生氣的說:“這是宮中有人洩露了我的話。”經過審問,沒有人認罪,就下詔把當時跟隨在旁的人抓起來,全部殺 掉。從此以後再沒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蹤。而始皇處理事務,群臣接受命令,全在咸陽宮進行。

始皇之死的預言

史記》記載了兩條關於始皇死的預言。

公元前211年,火星侵入心宿,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 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始皇很不高興,讓博士作了一首《仙真人詩》,等到巡 行天下時,走到一處就傳令樂師彈奏唱歌。

秋天,使者從關東走夜路經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手持玉璧攔住使者說:“替我送給池君。”趁便說:“今 年祖龍死。”使者問他緣由,那人忽然就不見了,放下那玉璧離去。使者捧回玉璧向秦王陳述了所遇見的情況。始皇沉默了好一會,說:“山裏鬼怪本來不過能預知 一年的事。”當時已是秋季,始皇說今年的日子已不多,這話未必能應驗。到退朝時他又說:“祖龍就是人的祖先。”故意把“祖”解釋成祖先,祖先是已死去的 人,因此“祖龍死”自然與他無關。始皇讓人察看那塊玉璧,竟然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外巡視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於是始皇為此事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遷徙才 吉利。於是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給爵位一級。

異苑》也記載了一條關於始皇死在沙丘的預言:“秦始皇,何強樑。開吾戶,據吾床;飲吾酒,唾吾漿;饗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牆,前至沙丘當滅亡。”

公元前210年十月癸醜日,始皇外出巡遊。左丞相李斯跟和少子胡亥跟隨。十一月,走到雲夢,在九疑山遙祭虞舜。然後乘船沿長江而下,觀覽籍柯,渡過海渚,經過丹陽,到達錢塘。後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並遙望南海。始皇命人在那裏刻石立碑,頌揚秦朝的功德。

始 皇返回,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始皇討厭說“死”這個字,群臣沒有敢說死的事情。皇帝病得更厲害了,就寫了一封蓋上御印的信給公子扶蘇說:“回咸陽來參加喪 事,在咸陽安葬。”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東府令趙高兼掌印璽事務的辦公處,沒有交給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丞相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地逝世, 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製造變故,就對此事嚴守秘密,不發布喪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涼車中,讓過去受始皇寵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適當的 地方,就獻上飯食,百官象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涼車中降詔批簽。只有胡亥、趙高和五六個曾受寵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

趙高過去曾經 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裏很喜歡他。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遺 詔,立皇子胡亥為太子。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命他們自殺。這些事都記載在《李斯列傳》中。由於正趕上是暑天,皇上的屍體在涼 車中發出了臭味,李斯就下令隨從官員往車裏裝一石有腥臭氣的腌魚,讓人們分不清屍臭和魚臭。

一路行進,回到咸陽後,才發布治喪的公告。皇太子繼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酈山。事都記載在《李斯列傳》中。

秦 始皇一生雖然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但是由於他個人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實行嚴刑酷法,把詭 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因此遭到天下人的痛恨,自己也沒有得到善終,生前所期望的萬世秦朝也終是曇花一現。 可見,不行仁德治理天下者,最終還是要被上天拋棄的。


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時:“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去胡。略取河南 地。”(《史記﹒秦始皇本紀》。不過,秦始皇一直沒有明白,“胡”是指他的兒子胡亥,而非北面的胡人。這條讖語後來被收入《河圖》中。

秦二世殘暴滅秦

秦始皇時的刑罰已經非常嚴苛,秦二世即位後,更加變本加厲,更加殘暴,以“殺人眾者為忠臣”,各級官吏都是奉行這種刑法的劊子手。

秦始皇死後,二世命其所有的沒有子女的後宮妃嬪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畢,為避免洩露機關秘密,就將所有工匠封在裏邊。然後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二世元年(前209),二世只有二十一歲,趙高擔任郎中令,執掌朝廷大權。為顯示自己象秦始皇一樣威勢震服海內,二世出巡。他先後到達碣石山,會稽等地,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都刻上字,碑石旁都增刻上隨從的大臣的名字,以使先帝的功業盛德更加明顯。

在 路上,秦二世暗中與趙高商謀如何讓大臣們服從,如何鏟除與自己爭權的各位皇子。趙高建議借出巡的機會,查辦郡縣守尉中的有罪者,把他們殺掉,這樣,在上可 以使皇上的威嚴震天下,在下可以除掉皇上一向所不滿意的人。現時不能師法文治而應取決於武力。二世表示贊同。於是製造罪名拘捕了近侍小臣中郎、外郎、散郎 以及許多大臣,包括大將蒙恬,沒有一個得以免罪,六個皇子也被殺死在杜縣。

皇子將閭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內宮,等待議定他們的罪狀。秦二世派使 者命令將閭說:“你們不盡臣道,當外死罪,官吏依法行刑來了。”將閭說:“宮廷的禮節,我從來不敢不聽從掌管司儀的賓讚;朝廷的位次,我從來不敢有失禮 節;奉命對答,我從來不敢價話。怎麼能說不盡臣道呢?希望能知道罪名再死。”使者說:“我不能參與謀議,只是奉命行事。”將閭仰天大聲呼喊,呼喊了幾次 說:“天啊!我沒有罪!”兄弟三人都流著眼淚拔劍自殺了。皇族為之震驚恐慌。大臣們進諫的被認為是誹謗,大官們為保住祿位而屈從討好,百姓震驚恐懼。

四月,二世返回到咸陽,又開始修建阿房宮。他遵循始皇的策略,對外安撫四方的外族,並徵召了五萬身強力壯的兵丁守衛咸陽。因為要飼養供宮廷玩賞的狗馬禽獸, 兵丁狗馬禽獸所需糧食很多,咸陽倉裏的糧食不夠用,就命令從下面各郡縣徵調運來糧食和飼料,讓轉運人員都自帶乾糧,咸陽四百裏之內不准吃這些糧食。此時, 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不斷的徭役和嚴酷的刑罰,使百姓民不聊生,天下危機四伏。

七月,戌卒陳勝等在原生楚國之地造反,國號為“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陳勝自立為楚王,住在陳縣,派遣將領們奪取土地。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山東各郡縣,年輕 人因為受盡秦朝官吏之苦,都殺掉了他們的郡守、郡尉、縣令、縣丞,起來造反,以響應陳勝,並在各地相繼擁立侯王,取合起來向西進攻,旗號都是討伐秦朝,人 數多得數也數不清。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沛公在沛縣起義。項樑在會稽郡起兵。

掌管傳達通報的謁者出使山東回來,把山東造反的情況報告了二世。二世很生氣,就把謁者下交給主管官吏去處理。後邊的使者回來,皇上問他,他回答說:“那不過是一群盜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現在全部抓獲了,不值得擔心。”二世十分高興。

二年(前208)冬天,陳勝派遣的周章等將領率幾十萬軍隊向西到達戲水。二世大為吃驚,跟群臣商議怎麼辦。少府章邯說:“盜匪已經來了,人數多勢力強,現在 征發附近各縣的軍隊是來不及了。酈山徒役很多,請赦免他們,授予他們兵器去迎擊起義軍。”於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領兵為將,打敗了周章的軍隊,周章敗 逃,被殺死在曹陽。後又在城父殺死了陳勝,在定陶打敗了項樑,在臨濟殺死了魏咎。楚地起義軍的名將都被殺死,章邯就向北渡過黃河,到鉅鹿攻打趙王趙歇等 人。

趙高勸說二世道:“先帝登位治理天下時間很久,所以群臣不敢做非分之事,不敢進言異端邪說。現在陛下正年輕,剛登皇位,怎麼能跟公卿在 朝廷上議決大事呢?事情如果有錯誤,就讓群臣看出了自己的弱點。天子稱“朕”,朕既然有徵兆的意思,本來就是不讓別人聽到他的聲音。”於是二世經常居住在 深宮之內,只跟趙高一個人決定各種事情。從這以後公卿很少有機會朝見皇上,各地起義的人更多了。

關中軍隊被征發到東邊去攻打起義軍的一直沒 有停止。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說:“關東各路盜賊紛紛而起,朝廷派兵前去誅討,殺死的人很多,然而還不能平息。盜賊多都是因為戌邊、運 輸、勞作的事情太勞苦,賦稅太重。我們請求暫停阿房宮的修建,減少戌邊兵役和運輸徭役。”二世卻命人審訊追究三人的罪過。馮去疾、馮劫認為將相不能受侮辱 而自殺了,李斯被囚受刑,後被處死。

二世三年(前207),章邯等率兵包圍了巨鹿,楚國上將軍項羽率領楚兵前去援救巨鹿。因怕趙高陷害,章 邯等人率兵投降了項羽。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 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此後,大臣們更 加畏懼趙高。

趙高以前多次說:“關東的盜賊成不了什麼氣侯。”後來項羽在鉅鹿城下俘虜了王離等人並繼續前進,章邯等人的軍隊多次敗退,上書 請求增援,燕國、趙國、齊國、楚國、韓國、魏國都自立為王,從函谷關往東,大抵全部背叛了秦朝官吏而響應諸侯,諸侯都率兵西進。沛公率領幾萬人屠滅了武 關,並派人來跟趙高秘密接觸。趙高害怕二世發怒,誅殺加害自身,就謊稱有病不去朝見皇上。

二世夢見一隻白虎咬了他車駕的驂馬,他殺了那只白 虎,但心中不樂,覺得奇怪,就去問解夢的人。解夢人卜得卦辭說:“涇水水神在作怪。”二世就在望夷宮齋戒,想要祭祀涇水水神,把四匹白馬沉入涇水。二世派 人以起義者日益逼近的事譴責趙高。趙高恐懼不安,就暗中跟他的女婿咸陽縣令閻樂、他的弟弟趙成商量說:“皇上不聽勸諫,如今事態危急,想要把罪禍推給咱們 家族。我想另立天子,改立公子嬰。

子嬰仁愛謙下,百姓都擁護他的話。”就讓郎中令作內應,謊稱有大盜,命令閻樂召集官吏發兵追捕,又劫持了 閻樂的母親,安置到趙高府中當人質。趙高派閻樂帶領官兵一千多人在望夷宮殿門前,捆綁上衛令僕射,喝問道:“盜賊從這裏進去了,為什麼不阻止?” 衛令說:“皇宮周圍警衛哨所都有衛兵防守,十分嚴密,盜賊怎麼敢進入宮中?”閻樂就斬了衛令,帶領官兵徑直衝進去,一邊走一邊射箭,郎官宦官大為吃驚,有 的逃跑,有的格鬥,格鬥的就被殺死,被殺死的有幾十人。

郎中令和閻樂一同衝進去,用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帳。二世很生氣,召喚左右的人,左右的 人都慌亂了不敢動手。旁邊有一個宦官服侍著二世不敢離開。二世進入內宮,對他說:“您為什麼不早告訴我,竟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宦官說:”為臣不敢說,才 得以保住性命,如果早說,我們這班人早就都被您殺了,怎能活到今天?”閻樂走上前去歷數二世的罪狀說:“你驕橫放縱、肆意誅殺,不講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 了你,怎麼辦你自己考慮吧!”

二世說:“我可以見丞相嗎?”閻樂說:“不行。”二世說:“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做個王。”閻樂不答應。又說: “我希望做個萬戶侯。”還是不答應。二世又說:“我願意和妻子兒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諸公子一樣。”閻樂說:“我是奉丞相之命,為天下人來誅殺你,你即使說 了再多的話,我也不敢替你回報。”於是指揮士兵上前。二世自殺。

閻樂回去稟報趙高,趙高就召來了所有的大臣和公子,把殺死二世的情況告訴了他們。於是立二世兄長的兒子嬰為秦王。按照平民的葬儀把二世埋葬在杜南宜春苑中。讓子嬰齋戒,到宗廟去拜祖先,接受國王印璽。

齋戒五天後,子嬰跟他的兩個兒子商議說:“丞相趙高在望夷宮殺了二世,害怕大臣們殺他,就假裝按照道義立我為王。我聽說趙高竟與楚國約定,滅掉秦宗室後他在 關中稱王。現在讓我齋戒,朝見宗廟,這是想趁著我在廟裏把我殺掉。我推說生病不能前往,丞相一定會親自來,他來了就殺掉他。”趙高派人去請子嬰,前後去了 好幾趟,子嬰卻不走,趙高果然親自去請。說:“國家大事,王為什麼不去呢?”子嬰於是在齋宮殺了趙高,殺死趙高家三族,在咸陽示眾。

子嬰做秦王四十六天,楚將沛公打敗秦軍進入武關,接著就到了霸上,派人去招降子嬰。子嬰用絲帶系上脖子,駕著白車白馬,捧著天子的印璽符節,在軹道亭旁投降。沛 公於是進入咸陽,封了宮室府庫,回師駐紮在霸上。過了一個多月,各路諸侯的軍隊也到了,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盟主,殺了子嬰和秦宗室所有的人。隨後屠戮咸陽, 焚燒宮室,俘虜宮女,沒收秦宮的珍寶財物,跟各路諸侯一起分了。滅掉秦王朝之後,把原來秦國的地盤劃成三份各自為王,就是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項 羽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賜封諸侯王,秦朝終於滅亡了。此後五年,天下統一於漢。

賈誼論秦亡的原因

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論述的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施行仁義,可為後人之警戒。

“秦國憑著雍州那塊小小的地盤,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的權力,攻取了八州兼有了天下,使地位等級相同的六國諸侯都朝拜臣服,經歷了一百多年。然而後來秦統一了天 下,以天下為家,以肴山和函谷關為宮殿,誰想到一個普通人帶頭髮難,就使得秦之宗廟被毀,國家滅亡,皇子皇孫死在他人手中,讓天下人恥笑,這是因為什麼 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義,奪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勢就不同啊!”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 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並,要重視詭 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

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 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 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 是新皇帝執正的憑借。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 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裏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 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

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 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 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 了。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 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 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

因 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 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 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 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秦朝的文化科技

秦朝雖然存在時間相當短暫,但還是給後世留下了值得書寫的文化科技。除了前文所述及的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外,秦朝在交通、通訊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服飾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那時的男子一般梳髻,穿三重衣,腰系革帶,帶端系有帶鉤,腿裹行籐。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女子通常腦後垂髻,穿曳地長袍,領袖各疊為三層,名"三重衣"。

根據始皇陵的考古研究,秦國軍隊沒有統一的服裝顏色,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備的。秦俑的上衣、下衣、護腿、圍領、袖口均顯示出不同的色彩。根據考古統計可以想見當時秦人的服裝顏色以綠、紅、紫、藍為主,尤其偏愛綠色。

而 且對色彩的搭配也極為講究:綠色的上衣,一般配有粉紫或朱紅色邊沿,下衣為天藍或紫色,甚至是紅色。而紅色的上衣,一般領口、袖口均為綠、紫、天藍等色, 下身著綠色的褲子。這樣紅、綠、藍、紫,對比強烈,色調明快。給人的感覺是熱烈、喜悅、活潑。這種五顏六色的服裝色彩是當時民間的流行色,與當時的時尚色 “黑”是有區別的。黑色為當時最尊貴的顏色或說為皇家專用的顏色,有重大的祭奠活動皇帝要穿黑色的服裝。

*交通

全國陸上交通網的形成,始於秦朝。早在秦國出兵掃滅六國的同時,秦王就在著手平毀各地私築的高牆壁壘,拆除妨礙交通運輸的關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現了“車同軌”。全國車輛使用同一寬度的軌距,就意味著車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統一標準,更換迅速方便。

根據“車同軌”的要求,秦朝在把過去錯雜的交通路線加以整修和連接的基礎上,又耗費了難以數計的人力和物力,修築了以馳道為主的全國交通幹線。這項費時10年的工程,規模十分浩大,它以京師咸陽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將全國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聯通起來。

秦 朝馳道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路面幅寬為50步,約合70米;路基要高出兩側地面,以利排水,並要用鐵錘把路面夯實;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以為行道樹;除路中 央三丈為皇帝專用外,兩邊還開闢了人行旁道;每隔10裏建一亭,作為區段的治安管理所、行人招呼站和郵傳交接處。這樣的大道遍布全國。另有一條專為抵禦北 方匈奴的“直道”,從咸陽北的雲陽開始,途經黃河,直抵今包頭市的秦九原郡。這是由名將蒙恬指揮修築的,全長1800余裏。此外,在南方還修了到兩廣和西 南的“新道”。這樣,就在全國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通信網絡

雖然秦王朝僅僅存在15年,但以驚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國範圍的交通和通信網絡。隨著道路的拓展,通信也更為快捷。

春 秋戰國時期,各國對郵驛通信的稱呼都不一樣,而秦朝則統一了郵驛稱呼。秦朝把“遽”、“□”、“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統一稱呼為“郵”。從此,“郵”便成為 通信系統的專有名詞。在秦朝,“郵”負責長途公文書信的傳遞任務,近距離的另用“步傳”,即派人步行送遞。在郵傳方式上,秦時大都採用接力傳送文書的辦 法,沿政府規定固定的路線,由負責郵遞的人員一站一站接力傳達下去。

郵路沿途,都有固定的信使進食和住宿處所。這些休憩處或稱為“郵”,或 稱為“亭”。有學者認為,這些稱呼,是按不同的郵遞方式來決定的,比如說,步遞停留之處稱為 “亭”,馬遞站稱為“驛”。其實,在秦朝時還不像後來那麼嚴格。如為秦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白起,最後被迫自殺的地點,有的書上稱為“杜郵”,但有些書 又稱為“杜郵亭”。

這就說明郵、亭實際可以並用。在始皇陵西側,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一片瓦,上有瓦文“平陽驛”,說明“驛”在秦時也是郵路上 居停點的習慣用法。秦朝還有“傳捨”的稱呼。如秦末漢初劉邦和說客酈食其見面,便是在一處叫“高陽傳捨”的地方(《史記﹒酈生列傳》)。楚漢戰爭中,高祖 劉邦去奪割據勢力張耳、韓信的大權,也曾住在修武的一處“傳捨”裏(《史記﹒淮陰侯列傳》)。

關於“亭”,有不同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秦朝 的亭是一種負責地方治安的組織。有學者卻認為亭負擔的更多任務是依次遞送公文和郵件。秦制30裏一傳,10裏一亭,亭設有住宿的館捨。按秦法,亭應及時負 責信使的傳馬給養、行人口糧、醬萊和韭、蔥等,甚至供應糧食的升鬥、醬和萊的數量,都有嚴格的規定。近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裏,對此有明確的記載。 這些記載,給後人留下了 2000多年前我國郵驛狀況的生動情景。

為了保證公文和書信的及時、迅速而準確的到達,秦王朝規定了一系列嚴厲的 法律。秦朝的《行書律》規定,文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急行文書,另一類為普通文書。急行文書包括皇帝詔書,必須立即傳達,不能有片刻稽留。普通文書也規 定當日送出,不許積壓。律文中說:“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畢,不敢留。留者以律論之。”意為:詔書和註明為急文書者,要立刻送出;不急的 文書,也要當日事當日畢,不許耽擱。有耽誤的以法律處置。

秦朝繼續使用前朝的符節制度。1973年在陝西西安郊區發現了一枚秦朝的銅製“杜 虎符”,符上明白寫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為當時的一個縣)。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意思是此符君王與杜地將領 各執一半,如用兵50人以上,必需合符才可行動。

這說明秦代的中央集權具有絕對的權威。此符上還刻有另外10個字:“燔燧之事,雖毋令符, 行也。”這是指當時仍舊使用著烽火情報制度,不用符也可點燃。秦朝時把烽火通信用於長城,在沿長城內外,都設有烽火台,順著烽火台的走向,可以迅速傳遞事 先約定好的信息,把邊防情報及時傳到京城咸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